pos機的玩法,騰訊的新零售打法

 新聞資訊  |   2023-04-24 09:45  |  投稿人:pos機之家

網上有很多關于pos機的玩法,騰訊的新零售打法的知識,也有很多人為大家解答關于pos機的玩法的問題,今天pos機之家(www.bangarufamily.com)為大家整理了關于這方面的知識,讓我們一起來看下吧!

本文目錄一覽:

1、pos機的玩法

pos機的玩法

本周一,太平洋證券計算機首席分析師王文龍邀請資深新零售專家為投資者深度解讀新零售行業。本文系此次交流全文紀要,轉自微信公號:蚊子搞科研。

主持人:

最近一段時間新零售產業不斷醞釀,阿里和騰訊都在這個版塊不斷搶灘登陸,包括投資、布局。我們今天也就這個熱點,特別請來了新零售行業的資深專家,有多年行業經驗的劉總,來從專業的角度給大家大致描述下現在互聯網公司牽頭的新零售跟之前有什么不同,他們整個的方向是什么?

嘉賓:

很高興今天下午和大家有個交流。首先我講講對新零售的理解,然后再進行探討。新零售的出現主要是從阿里的角度去解釋的,當然之后也會從阿里和騰訊兩大陣營給大家做個簡單的介紹。

新零售大的背景是在五年計劃里。第一,中國的經濟整體還是通虛向實,電商是完全的虛擬經濟,他畢竟和我們過往實實在在的線下實體經濟有些區別;第二是線上流量紅利結束,獲客成本甚至高于線下;第三現在的一些技術也在日新月異的發展,不管是大數據、云計算,還是線下最基礎的,比如說冷鏈的倉儲、配送技術的繼續完善、航空運輸技術的完善等,對生鮮、電商也有很大的技術支撐。

還有個背景就是線下的一些企業因為2017年新零售在線下聚焦的基本是超市這個領域。線下的超市經歷了好幾年的負增長,不管是外資的家樂福,還是內資的百聯、步步高、大潤發等已經是幾年的負增長(永輝增長相對健康)。而且他們過去幾年也在不斷嘗試互聯網化、線上化并沒有取得階段上成果,所以在17年出現阿里騰訊這樣的大互聯網巨頭積極和線下融合的趨勢。這是整體這一輪新零售的大的背景。

新零售的兩個方向

新零售在這一輪中兩個方向比較明確:

①超市:集中在生鮮,水果,水產品等比較明顯的趨勢;

②無人項目:無人便利店、無人貨架已經在瘋狂的鋪設中,如猩便利、果小美等,還有無人的KTV、榨汁機、按摩椅等都是新零售的小項目,也在不斷推出。新零售在17年有個完全的定義,而且積極主動地從線上擁抱線下,符合中國經濟以及接下來實體和大數據擁抱的方向。

阿里和騰訊的打法解析

現在整個新零售布局主要就是阿里和騰訊兩大陣營。騰訊布局里有個很重要的就是京東,阿里的布局里阿里投資的比較多,比如早期的銀泰、蘇寧、三江購物、百聯,近期的易果生鮮、大潤發等,這是阿里通過投資參股的形式;阿里還有自己的直營部隊,例如盒馬鮮生是線下超市、餐飲和外賣相結合的新零售物種。

還有B2B的零售通:專注社區,零售小店供應鏈的改造。盒馬鮮生是toB的,是剛需、高品、高毛利、高體驗的社區精品,中高端的超市,聚焦的是中高端的水產品,另外就是離大家最近的、幾百米的小便利店,B2B,這是阿里整體的布局。

騰訊整體布局更多依靠前期投資的企業:美團、永輝、京東、每日生鮮等。目前來看阿里投資的廣度、寬度和深度目前還是比騰訊直接投資的要深一些,但這還是跟阿里和騰訊本身對新零售的定位不同有關。

阿里還是一個真正的商業企業,所以在自己的電商領域,在絕對強勢過后,走到新零售領域,還是比較中心化的。阿里的中心化戰略是把自己作為整個生態圈的核心,通過大平臺支撐小前端,是以阿里為主進行重構人、貨、場。

騰訊是社交和游戲等精神世界的一個強勢地位,騰訊反其道而行去中心化為主,依托的主要還是微信、QQ,把自己作為個地基去去中心,和前端的美團、永輝、京東等企業合作,通過自己的資源去賦能前端企業,連接前端場景。

阿里和騰訊兩者打法和戰略區別還是比較大。

從騰訊視角看,是通過訂閱號、小程序等產品對京東、永輝輸出服務。

從永輝的角度來考慮的話,是把自己第三方業務外包給了京東;把線上支付和會員管理交給了騰訊,在這個體系里,騰訊的生態體系最完善。京東這邊是跟永輝、沃爾瑪達成合作,這種合作模式很好的彌補了他線下的局限性,京東支付場景相對比騰訊小很多,但自己做的京東到家這類的物流體系還是比較完善的,京東是把線上的電商和線下的沃爾瑪展開了合作。

從大的來看,阿里、京東、騰訊也好,他們大多集中在C端的流量經營,剛需、高品、中高端的方向。同時在B2B領域,基本只有阿里的零售通做了相應的布局,整合的社區小店,和現在的生鮮、電商的供應鏈還不能形成整合的項目,相對比較獨立。

新零售領域大家比較關注的點:

零售通:之前的數據是全國100萬家零售小店,沒包括7-11,羅森、全家等。他們是通過整合門店的剛需---進貨,買賣日常用品,消費場景非常豐富。夫妻店盈利能力很強,而且這些年幾乎沒有受到電商的沖擊,生存的價值空間反而擴大了。

京東新通路和阿里的零售通同樣是做B2B的項目,是完全對標的。對他們來講,更多的是整合商品、整合供應鏈,建立倉儲配送體系,去掉中間環節,賦能B端小前端的一個項目。這個項目并沒有“百團大戰”開的那么快,補貼那么大,從B端這塊做的還是比較慎重的,前期調研、倉配體系做的還是比較穩。商品的有效性、配送的時效性,都是小店比較關注的幾點?,F在有些線下的數據,以前因為沒有線上的CIM,數據畫像等,產生的數據完全沒有沉淀,超市、便利店也好,數據都流失了?,F在新零售的第一件事就是線上線下流量的打通,線下流量到線上,線上引入線下,以及供應鏈的改造。

對線上這塊大多做用戶的畫像,盒馬目前做的比較徹底,半強制性的,去了盒馬都會下APP用戶聯系還是比較高。線上建立CIM,線下的用戶流量導入到線上里面,靜態數據和動態數據:消費能力、消費習慣、家庭成員、家庭成員的消費習慣等沉淀到線下,通過用戶畫像,逐漸清晰起來。目前新零售領域還處于數據收集階段,還沒完全形成大數據賦能,在大數據積累幾段,未來形成的威力還是蠻大,特別是對阿里、騰訊、京東,線下消費行為,對于他們未來整合線下線上打通,有很大影響。

供應鏈處,是供應鏈改造。第一步還是C端流量的經營,塑造自己的品牌在C端的影響力,比如盒馬、易果先生等

二是塑造供應鏈,現在基本上用的是傳統的供應鏈,參照過往的超市生鮮模式在做。

接下來在C端,C端流量越來越大的情況下,通過C端的溯源,一級級溯源,從城市的進口商到最源頭的進口商,再往后就到原產地,從原產地做反向供應鏈,商品從上往下做。

第二代生鮮電商和第一代的區別

第二代和第一代生鮮電商有很大區別,第一代的生鮮電商,還是多純線上的品牌,沒有線下的實體店。一來物流成本比較高,直接到C端的物流成本;二是難形成一個現場的體驗,現場的品牌效應,所以成功的項目并不多。

反而第二代生鮮電商,完全走線下的形式了。線下門店有商品展示體驗、銷售、餐飲,前面是門店,后面是倉庫,餐店在一起保證了物流配送。在一個就是生鮮的配送,目前還是不盈利的,但這個方式是把倉、店、餐飲和外賣完全整合在一起,人貨場協同,接下來就是供應鏈、門店的經營,還需要點時間。

盒馬、超級物種都是規模效益比較大,也形成城市的規模效益,來攤掉倉儲、物流、配送等成本。供應鏈環節,前期還是用的傳統供應鏈,之后是會優化供應鏈,去掉多余環節,擠壓利潤一部分讓利消費者,一部分補貼自己的盈利。在整個過程中,對于門店來說,門店管理系統相對比較簡單,例如內部的OA管理系統、TMS、WMS倉儲的配送,在線運輸的系統等,現在要進行更多的云化、云計算,把這些體系都做起來,以盒馬鮮生做的比較徹底,還可以做個線上的APP,整個部署的技術和產品比以前要更加完善、深刻,這些不是一步到位的。

對線下的消費者來說,到門店后還要很多線上產品有個適應的過程,到了門店為什么還要使用APP。但現在新零售本身,相對的群體還是85、90、95后,他們未來的消費趨勢第一肯定是品質類;第二是消費場景,還需要個更舒適的場景,過往的菜市場等可能留不住這些90后,新零售物種的出現也是滿足他們的需求和趨勢。

盒馬談的比較多的還是水產品,同樣水果領域,比盒馬、超級物種更往前的例如水果園。水果相對水產品來說倉儲運輸更易于管理,這種水果社區專賣店先出現,基本上很多一二線城市中高端社區附近都有相應的門店,他們是跟盒馬一樣的邏輯一樣?,F在也是在培養中國消費的習慣和口感,培養人類頂級的食材:水產品。

現在每年進口海鮮的增長都是在20%以上,不排除以后增長更快,所以這一塊在阿里、騰訊、京東的C端布局里面,也是享受最大的利潤。

O2O和新零售的相同點和區別點

O2O是線下和線上的重合,定義很清晰。新零售為什么不講O2O呢,首先新零售不要獨立的看,要放在“五新”里看---“新零售、新技術、新制造、新金融、新能源”,為什么新零售排第一呢,首先阿里、騰訊和京東流量優勢在B端并不明顯,在C端則比較明顯。O2O只是新零售的第一個階段,就是線上線下,會員、產品等要上線。

新零售格局更大,互聯網和傳統零售定義是靠新零售去定義的。

騰訊和京東里叫“無界零售”。不同企業從不同維度出發定義不一樣,但新零售除了更徹底的線上線下和供應鏈,還包括在傳統品牌商、制造商、物流商之間的合作博弈都要在新零售進行大的融合。

反向供應鏈:新零售通過在零售端對消費者的畫像,對消費者的需求的預估,在有了更多C端的數據后再反推到后面的制造,以后的制造很多可能都是零倉儲,都是個性化、定制化。

P2C:產品供應商、制造商直接到C,中間連接的也是新零售。新技術、新制造產生出來,只有新制造肯定不行,重要的是新技術,基于云計算、大數據等新技術,才能讓新制造產生出來。

這就是O2O和新零售的相同點,他們間有融合的地方,也有區別的地方,但大致按照這個思路在理解。

Q&A環節

主持人問題:①沿著計算機行業這條線,首先產生數據溝通的成本,分兩條線:一條可能是線上的BIM,還有是用戶畫像等智能數據,還有把它做成流量的打通;第二條是更偏向于改造供應鏈C端,因為現在是傳統的,到反向供應鏈的情況實際上是下端的定制需求反饋到上游,進行貨品的調配,涉及到品牌、大數據,那么這兩個信息化的需求的改造對現在信息化的模式需要多大的信息化的投入?第二,阿里最近也投了很多信息化的公司,如給云泰、蘇寧云商等大型商超提供信息化系統,那么這些公司在阿里會是個什么樣的定位?

答:去年有一個磐石科技,是一個做新零售信息化系統的公司(具體不太記得)。當時阿里對這家公司的投入特別大,其實它聚焦在酒店。中國酒店百分之六七十都是用的這家公司的酒店管理系統。第三方的服務軟件提供商也是今天從技術上角度來說新零售需要拼的一條暗線。

之前我提到的主要是商業的感受為主,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技術是暗線。騰訊目前是以小程序為主來做這方面的布局;從阿里這邊也一直在往這方面投入,但這種技術的信息較少,信息的維度肯定沒商業的那么全面。他們會投一些第三方的系統,那時候可能還是叫客戶管理系統,接近新零售方面的企業也在做投資,現在新零售是個很寬泛的概念,其實沒有一個絕對的優勢,騰訊、阿里都沒有。

主持人提問:阿里會投這類型公司去幫他們做這些系統,那么這些公司的定位是什么?比如說未來阿里有這方面的需求,他這些技術還會交給這些公司做嗎,還是說自己做然后再跟這些公司做對接?另外就是像零售通這種面向社區便利店的,這可能是以后的新業態,我們需要反向的供應鏈去追溯,那么阿里是通過什么方式下沉到零售通,比如說用支付寶、淘寶,還是專門給他們開發APP,或者讓他們做終端,讓這些商超類型的產商去直接給他們做服務,還是完全自己有團隊做?

答:首先來說第三方的定位。根據不同行業可能有不同定位,大的來說是做的重度垂直?;诎⒗?、騰訊這樣的平臺來講的話,你投了這個企業,你就可以從這個企業的平臺拿到這個行業領域企業客戶數據,這些數據阿里之前是沒有的,它是一種數據的來源;第二別人的系統的確優于阿里、騰訊和京東,他們獨立開發實際上是趕不上的,但從更長遠來看,比如汽車領域,4S店,是個典型的重度垂直的領域,比如某個系統提供商提供了一些東西,阿里可能會自己親自下場改造這個體系,不排除這種可能性。但完全自己去研發這個系統,基本不是阿里和騰訊的方向,包括阿里云,基本上是基于大的平臺來做。除了一些政務系統有專攻的以外,對于商業的垂直行業,還是沒有眾多的去切入每個行業來做一個系統。所以第三方服務商的定位,第一是合作,第二是投資,投資是給你錢拿你數據,但你還是自己成長。最后一步才是我下定決心,我要改造這個行業,那就開始自己來做。

到零售通這個行業,零售通的話支付寶的搭入只是搭個順風車,對于小的門店來說基本上支付寶和微信兩個都會用,這個倒不是零售通最大的抓手。零售通是阿里親自下場做了這個項目,這個是重度垂直的。他用的是自己的APP,自己的后臺系統,都是自己的研發,自己的技術團隊,沒有再用第三方服務商來做。他這是看中了社區便利店是巨大的社區流量入口,在非常重要的情況下就不需要其他人來幫忙做,就是自己做。京東新通路也是這樣的,全部的前后臺都是自己做。

在這之前因為便利店這個行業的集中度太低,門店經營太原始,連個像樣的服務商都沒有。和之前的酒店不同,酒店是相對標準化體系和從業人員,素質相對比較高的群體,所以有個服務商做它的系統,但零售這個行業阿里買都沒法買,就只能自己研發的體系。

投資者提問:①零售通計劃是2017年發展50萬家,2018年計劃是發展100萬家線下商戶,現在這個目標發展怎么樣呢?

答:這個數據還是比較敏感,17年剛過去,數據還沒公布,相信零售通之后會公布的;2018年還在計劃中,但2018年在2017年的基礎上增長一倍我個人覺得還是比較困難。因為零售通這個行業太分散,而且在B端運營都是典型的B2B,阿里、京東和騰訊都沒有絕對的優勢,這一端玩家比較多,目前來說無法通過收購某個企業來形成流量的聚集,B2B這邊門店集中度非常低,只能一家家自己埋頭苦干。

但零售通方面有的體系,比如中商互聯網很多用的直營部隊,或者直營部隊+渠道商還做,但明年數據要double的話,不知道是100萬個注冊門店、成交門店,還是什么門店,今年干的很不錯的門店這個數據應該能完成,而且他也開了很多小的,譬如杭州市區這樣的門店有幾萬家,他覆蓋百分之五六十是非??赡艿摹,F在這樣的門店已經非常接受新通路、零售通這樣的模式了,現在甚至出現一個比價的軟件,比如你下載這個軟件,軟件里有幾個甚至十個線上訂貨平臺,直接輸入產品上平臺訂貨就行,看哪個便宜你就用哪個。連這個比較軟件都出來了,你就可以知道這個行業已經很被接受了。

投資者提問:②零售通已經鋪下去的門店的活躍程度怎么樣呢?

答:活躍度蠻高的,因為通過從14年開始,3、4年時間全國的跑馬圈地,門店對他的認可度已經很高了,對他們來說激活它很容易。比如我這個月在濟南互動率不高,那我做個價格打幾折的活動,馬上活躍度就可以翻幾倍,這是個傳統快消的促銷方法。所以它的活躍度完全可以通過調整供應鏈,調整供應價做出來,所以這個活躍度不是太大的問題,這個要看最后的盈利,看誰最先實現盈利。

投資者提問:③零售通是用阿里自己的后臺和IT系統,但之前也看過阿里選擇商米作為它的伙伴?

答:阿里整個的前后臺是自己的體系,但都會有第三方軟件導進去,比如淘寶、天貓也有很多第三方軟件,包括B2B里的1688,alibaba.com,都有第三方。比如購買個簡單的計算功能、賬本功能、比價軟件等都可以放進它的系統里去購買。所以阿里這也是他一種盈利模式,比如說我這里有50萬個客戶,我把你的軟件推出去,這個軟件每年的收費5000,你賣了多少套阿里自己也會用,這是一個很簡單的邏輯。他既有利于用戶,同時對供應鏈、用戶的改造有個大的幫助時也可以賺錢。

投資者提問:④對一些比較大的線下零售門店,他們這種新零售IT信息系統的滲透率有多高?譬如線上支付這個領域它的滲透率已經比較高了。

答:對百聯級以上的大型超市,支付體系基本上都已經全部覆蓋了。支付體系以外,除非入股、參股這些大型商業體系,不然它的用戶數據絕對不會開放給第三方的。你可以想象所有內部人的管理都是封閉體系,都是在自己的平臺上。這個滲透率多高就看這樣的大型體系有多少BAT這樣的巨頭投資就能看出來了,這個我自己暫時還沒具體算

投資者提問:⑤像華聯超市這種規模的線下門店,它的IT信息系統滲透多高?

答:幾百平的超有些是直營,有些是加盟。加盟的話它的系統是店老板自己的。直營的話系統是轉到華聯的系統上,加盟的數據也是在整個華聯的服務器上。線下加盟的店主想的也沒那么多,經常就是用華聯自身的系統,數據傳到哪里它也不管。他基本就是賺到多少錢,一個月經營好就行。其他后臺的經營軟件基本都是在北京華聯這樣的超市里買的。

投資者提問:⑥把傳統零售的門店,比如說夫妻店,改造成新零售的門店,需要哪些軟硬件的改造呢?這些軟硬件的成本是多少?整個改造需求對應的市場規模大概是多少?

答:第一,軟件的改造是不需要花費的,你下個APP注冊一下,注冊流程也很簡單,不收會員費,頂多需要上傳營業制造,身份證號碼,銀行卡號便于結算;

其次,硬件方面主要是POS機,這個POS機就是云POS機了,這個POS除了你的進銷存管理,還會導入CIM管理,還會導入一些商品的促銷活動管理,同時還會兼具廣告的效應。這是一種云POS,有的是單獨的超市掛一個電子屏,就像個平板電視一樣,滾動播放促銷廣告,這是店主的一種盈利模式,然后后臺提供商比如是零售通等。他通過這個導入產生一點點收入,店主也產生一點收入,這樣的投入幾乎也是免費的,可能只是需要交押金,設備是免費給你用,設備用的過程中你可能還會轉成利潤。

以上就是關于pos機的玩法,騰訊的新零售打法的知識,后面我們會繼續為大家整理關于pos機的玩法的知識,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轉發請帶上網址:http://www.bangarufamily.com/news/32618.html

你可能會喜歡: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自發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現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的內容, 請發送郵件至 babsan@163.com 舉報,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