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有很多關于加盟信達快付pos機前景怎么樣,基石藥業的融資邏輯能走多久的知識,也有很多人為大家解答關于加盟信達快付pos機前景怎么樣的問題,今天pos機之家(www.bangarufamily.com)為大家整理了關于這方面的知識,讓我們一起來看下吧!
本文目錄一覽:
加盟信達快付pos機前景怎么樣
導 讀
一次孔子周游列國,餓了七天,顏回好不容易找到點糧食,埋鍋造飯。當飯熟時,顏回抓出一把米飯就吃,孔子以為他是偷吃,而真相是,那些米落了灰塵,顏回不想讓孔子吃到不干凈的飯。
于是孔子感慨的說,“所信者目也,而目猶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猶不足恃。弟子記之,知人固不易矣!”
識人尚且如此,想真正了解一個企業就更難了,所以不要妄下結論。比如基石藥業,成立只有3年時間,沒有生產設施、沒有采購過原材料、更沒有產品在銷售,還把產品研發外包出去了。如此爭議性的一家公司,卻受到高瓴資本、紅杉資本等知名機構的熱捧,甚至還要去香港上市了?,F實骨感,資本豐滿,那么,真相是什么呢?
作者:瓊海
來源:銠財-銠財研究院
初看基石藥業,是一家很有趣的公司。作為一家在中國注冊的公司,官網卻是英文,而中文版一直正在開發中。
在公司經營上,基石藥業沒有生產設施、沒有采購過原材料、沒有產品銷售,甚至產品研發都是外包出去的,這樣的“三無一外包”企業,好好的生存了3年時間。甚至連盈利模式也不清晰,現在卻走到了港交所大門前。
細看之下,基石藥業并不簡單。
赴港上市
基石藥業,全稱是基石藥業(蘇州)有限公司,成立于2015年12月,主要業務為開發及商業化創新腫瘤免疫治療及分子靶向藥物,以滿足癌癥治療的醫療需求。
在業務經營上,作為一家產品處于臨床階段的生物技術公司,基石藥業主要通過研發外包機構(CRO)進行臨床試驗及臨床前研究,候選藥物的生產則外包給合約生產機構(CMO)。
研發和生產都外包了,所以基石藥業并沒有花錢去建生產設施,也沒有必要去采購原材料。
根據基石藥業招股書顯示,行業巨頭藥明康德上海負責進行其臨床前的研發活動,在達到相關合約中的若干研發里程碑后,再轉讓研發過程中產生的知識產權。也就是說,研發技術成果是屬于基石藥業的,基石藥業則需要支付研發服務費。
既然產品還在研發階段,基石藥業自然也沒有產品可賣,也就是說沒有營業收入,虧損是自然而然的。
基石藥業招股書顯示,2016年、2017年和2018年上半年,基石藥業分別虧損2.53億元、3.43億元和7.44億元。
這種虧損持續擴大,又沒有收入的公司,能夠在香港上市嗎?答案是可以的。
今年4月,港交所修訂了《上市規則》,熱情擁抱內地新經濟公司,尤其是生物科技類公司,就算是虧損,也可以上市。
但是,還是需要滿足5個條件:1、向本交易所證明并令其確信申請人合資格及適合以生物科技公司的身份上市(在當前領域已經營超過2年);2、擁有至少一支核心產品、且已經通過概念階段;3、上市時的市值至少達15億港元;4、在上市前已由大致相同的管理層經營現有的業務至少兩個會計年度;5、確保申請人有重組的運營資金,足可應付集團由上市文件刊發日期起記至少十二個月所需開支的至少125%。
基石藥業已滿足了上述4個條件,有爭議性的是,是第二個條件。因為基石藥業將研發外包了,存有一定爭議,如果基石藥業能夠成功登陸港交所,那么這種研發外包的模式,未來可能被其他生物醫藥企業效仿。
錢從哪來
因為產品無需自己研發、生產,但是畢竟公司運轉中,人吃馬喂,是需要花錢的,而且還必須階段性支付產品研發服務費,那么,基石藥業的錢從哪里來?
這就是基石藥業第一個不簡單的地方,就是其擁有強大的融資能力。
今年5月9日,基石藥業宣布完成了2.6億美元(約16億元)B輪融資,一舉創下迄今為止中國生物醫藥領域B輪最大單筆融資。
而在2016年3月,基石藥業A輪融資,也籌資約1.5億美元,引入了Graceful Beauty Limited及正則原石等投資者。
AB兩輪融資中,基石藥業共籌集到4.1億美元(約26億元),這足以覆蓋經營成本了。
招股書數據顯示,截止2018年9月30日,基石藥業流動資產17.35億元,主要為銀行結余及現金,流動負債約6.04億元,凈流動資產約11.32億。
第二個不簡單的地方,是基石藥業的投資者中,不乏高瓴資本、紅杉資本等投資大佬。赴港上市的聯席保薦人,是高盛和摩根士丹利。
而基石藥業的原始股東,是毓承資本(現已和通和資本合稱為“通和毓承”),是關注于全球前沿創新科技的醫療健康領域專項基金,在醫藥界名聲較大。
B輪融資中,新加坡國有全資的GIC通過Tetrad Ventures參與、云鋒基金通過YF IV Checkpoint參與、高瓴資本通過Hillhouse Fund IV參與、紅杉資本通過SCC Growth IV參與,都成為基石藥業的投資者。
也可以說,基石藥業從一開始被業務投資機構認可,如今已經走到了更廣闊的資本舞臺。
如果能夠成功在港交所上市,那基石藥業的三級跳就堪稱完美,融資之路將更為寬廣。仔細梳理基石藥業,能夠走到今天這一步,這都有賴于人和產品力。
核心資本
資料顯示,基石藥業創始人是江寧軍,畢業于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在美國行醫內科和急診科,擁有接近30年的從業經驗。曾在賽諾菲任全球副總裁,先后領導了80多項亞太地區臨床研究,其中30多項獲得了多國上市批準。
除了創始人資歷深厚,基石藥業高管團隊也堪稱豪華,大多是博士,或資深從業者。
比如,基石藥業首席醫學官楊建新博士,哈佛大學博士后,曾在輝瑞、科文斯等海外大型跨國藥企和創新醫藥公司從事超過25年的藥物研發工作,熟悉臨床前到臨床研究的整個流程。
袁斌博士,基石藥業企業發展高級副總裁,畢業于哥倫比亞大學,并獲得康奈爾大學MBA。曾先后在衛材、諾華、默沙東等公司從事新產品戰略、市場營銷和商務拓展工作多年。
即便是首席財務官葉霖,也對藥物研發有深入研究,不僅擔任過高盛集團董事總經理,也擔任過花旗集團(美國)的區域醫療研究團隊的負責人,還曾在Amgen進行藥物發現研究。
在這個豪華團隊共同努力下,基石藥業旗下已有14項資產,包括3款已處于臨床階段的腫瘤免疫治療候選藥物(PD-L1、PD-1及CTLA-4抗體),在腫瘤學領域,是中國最大的投資組合之一。
公開資料顯示,自成立以來,基石藥業已經就5種候選藥物遞交10份IND申請,并就4種候選藥物啟動了8項臨床試驗。
2018年10月,基石藥業于中國啟動CS1001三期臨床試驗。
除了自主研發,基石藥業還通過外部合作,引進國外領先的產品。2018年6月,基石藥業先后與Blueprint Medicine和Agios兩家公司達成獨家合作與授權協議,引入4款產品,包括已獲得美國FDA批準上市的ivosidenib和已在美國進入3期臨床的avapritinib。
而其所在的腫瘤免疫治療領域,其副作用小、治療效果明顯,正逐漸成為未來腫瘤治療的發展方向,被稱為繼手術、放療和化療之后的第四大腫瘤治療技術,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
如果從以上資料來看,基石藥業似乎更像一個在山洞里苦練九陽神功的張無忌,只是還未出世顯威。
同類者眾 虧損短期難改
只是,這樣的張無忌,并非基石藥業一個。因為港交所大開方便之門,像基石藥業一樣未盈利申請在港交所上市的生物科技公司,還有11家,分別是:信達生物、君實生物、歌禮制藥、百濟神州、華領醫藥、盟科醫藥、Stealth BioTherapeutics、AOBiome Therapeutics、康希諾生物、維亞生物、亞盛醫藥。
比如信達生物,是一家專注于研發單克隆抗體新藥的生物制藥公司,目前已建立起一條包括17個新藥品種的產品鏈,覆蓋腫瘤、眼底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心血管病等四大疾病領域。
據招股書數據顯示,信達生物今年上半年收入是443.6萬元,虧損5760萬元,成立至今已累計虧損約15億元。
信達生物創始人、董事長兼總裁俞德超表示,“目前公司已有2個藥品進入臨床研究,另外一個很快啟動。自去年開始我們的戰略有所調整,直接在美國進行研發,進入中國以外的市場。正確的路(創新藥研發)最難走,這條路,我們走對了?!?
信達生物也像基石藥業依靠多輪融資才走到今天,曾經在2016年完成2.62億美元D輪融資,創新中國制藥史上迄今為止最大的一筆D輪融資紀錄。
君實生物也是一樣的情況,此前的君實生物,在新三板掛牌上市,連續多年虧損,目前已經申請赴港上市。
與信達生物,基石藥業不同的是,君實生物發展要更快一步,特瑞普利單抗(JS001)審評進度,在近期被更新為“在審批”,有望成為首個獲批上市的國產PD-1抗體。
但依靠特瑞普利單抗,君實生物就能扭虧為盈嗎?也未見得。
東方高圣執行董事瞿镕就表示:“君實生物應該不會迅速改變虧損局面。因為即使獲批上市銷售,也需要一個放量過程,并不是很快就有較高銷售額?!?/p>
這也是包括基石藥業、信達生物等所有創新藥公司面臨的共性問題,即便創新藥獲批上市,也將面臨市場競爭、銷售渠道建設等不確定因素,恐怕短時間內無法改變公司虧損狀態。
比如基石藥業、信達生物所在的免疫治療領域,北京大學腫瘤醫院副院長郭軍教授曾公開表示,目前國內有100多家藥企扎堆免疫治療藥物PD-1抑制劑的研發,這大大加劇了信達生物明星產品的市場化壓力。
前路漫漫 考驗資本耐心
即便創新藥研發這條路難走,基石藥業、信達生物和君實生物們也不得不繼續走下去,因為一方面,創新藥已成為上述公司最具看點的地方,失去立企之本,企業便在市場上失去了價值。
另一方面,在仿制藥一致性評價,帶量采購政策落地后,仿制藥企業已經沒有太多發展空間,未來將是創新藥的天下,提早布局,總比將來出局的結果要好。
而香港資本市場,能給他們帶來什么呢?
最基本的,便是可以免除后顧之憂,比如有些企業,在多輪融資中,與投資方簽訂了對賭協議的代價,換來發展的資金,如果在規定時間無法上市,可能需要賠償對方股份,失去對企業的控制權。同時,創始人的股份稀釋問題也值得考量。這一點在信達身上表現明顯,目前公司創始人俞德超博士的持股稀釋明顯,一旦其他大股東拋盤獲利,帶來的股價波動等負面影響值得關注。
此外,香港的金融市場發展較早,各種制度、運行較為完善成熟,投資者也更看重企業的長期價值,可以接受企業虧損,這有利于基石藥業、信達生物和君實生物等創新型企業發展。同時,還有利于公司在全球的品牌推廣,獲得更多資本青睞與合作機會。
在這樣的形勢下,產品創新研發顯得更為關鍵。換句話說,基石藥業這種將研發和生產完全外包的模式,還有待市場的檢驗。
對于未來發展,銠財以“基石藥業采取外包方式研發、生產,貴公司如何避免可能產生的管理、質量、生產周期等問題?您預期基石藥業這種獨特的經營方式,是否會被港交所認同?貴公司目前處于虧損狀態,預期產品何時能夠上市?什么時候能夠扭虧為盈?”等問題詢問基石藥業,截至發稿并未收到回復。
還需注意的是,生物科技企業對于資金需求很大,而產品從研發到臨床到變現的周期較長,企業在這漫長的時間里,如何保持公司人才、經營的穩定性,也是至關重要。
有句話說得好,“過于湍急的水留不住魚,死水濫塘養不活魚。要想讓魚得以健康地生活,就必須用穩定的活水?!边@句話對高度依賴創新研發人才的生物科技企業最為適用。
如此看來,籠罩資本光環的基石藥業,前路充滿了不確定性。外包模式有待市場檢驗,盈利模式更難言清晰,面對信達生物、君實生物等企業的提前入局,即使有核心產品推出,也是市場競爭激烈,短期內持續虧損恐將是大概率事件。
問題是,投資者、資本市場的耐心會持續多久呢?過去三年,基石藥業已虧損超過12億元,而虧損的結果是:基石藥業沒有生產設施、沒有采購過原材料、更沒有產品在銷售,還把產品研發外包出去了。這樣三無一外包的尷尬現狀,不免讓人發問,若基石藥業要完善了上述四大因素,還要虧損多少錢?即使是完善了,未來產品推出市場,同質化競爭性如何,創新的科技含量有多高,市場表現如何,又要花多少經費呢? 況且,除了資金,專業人才培育、相關政策影響、精準經營策略等都是決定企業發展的重要因素。這都是其掌門人江寧軍、俞德超、熊俊需要思考的問題。
基石藥業、信達生物、君實生物等生物醫藥企業都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目前備受資本關注,日后遭遇資本甩鍋甚至是拋棄也未可知,銠財也將持續關注。
本文為銠財原創,如需轉載請留言以上就是關于加盟信達快付pos機前景怎么樣,基石藥業的融資邏輯能走多久的知識,后面我們會繼續為大家整理關于加盟信達快付pos機前景怎么樣的知識,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