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派米手機pos機

 新聞資訊2  |   2023-08-05 10:40  |  投稿人:pos機之家

網上有很多關于有派米手機pos機,將手機帶入HiFi之門的知識,也有很多人為大家解答關于有派米手機pos機的問題,今天pos機之家(www.bangarufamily.com)為大家整理了關于這方面的知識,讓我們一起來看下吧!

本文目錄一覽:

1、有派米手機pos機

有派米手機pos機

如果你要問我對14年底哪件索尼新品最感興趣,我不會說Z5,不會說Z7,也不會說PHA3(雖然都有了)——唯獨對這件最具創新意識的產品MDR-1ADAC,讓我抑制不住激動。

并非為它的音質,而是為其革新的設計思路而感動振奮不已——它以本季Hi-res主力耳機MDR-1A為底,自帶DAC和放大器,讓手機徹底變成轉盤(儲存音樂文件和控制播放前進后退),手機自身音質再差也絲毫不影響最終的聽感。如果這耳機自帶的DAC在素質上不太坑的話,加上1A原本就足夠好的聲底和外觀,簡直就是一“布教神器”??!我會告訴你,我帶到辦公室以后,已經有同事快忍不住燒一把的欲望了嗎?這種一大波同志即將環繞在身邊的快感,你可能體會到?

過去我需要用單獨的前端(ZX1),或單獨的解碼耳放(PHA2+PHA3)接他們的手機,再加我手上的各色耳機來誘惑同事們。但他們都不為所動。這些組合盡管聲音不錯,但對非燒友來說實在太費勁了,他們只想帶手機和耳機就夠了。但這次不同,因為實在是方便,無非以前耳機插3.5現在插USB。

本次筆者拿到的是銀棕款。還有另一種紅黑配色,也是相當亮騷。大家可以參閱另一壇友的強帖一睹芳容:http://bbs.imp3.net/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1202393&highlight=1ADAC

不知大家有沒有注意到官網圖片里的這個!

(官方介紹鏈接:http://www.sonystyle.com.cn/products/headphone/mdr_1adac.htm)

不知道大家發現沒有,2個POS-CAP和7個OS-CON! 還記得這是什么嗎?對了,就是ZX1屁股里的!但那里只有四個!而這邊卻喪心病狂的出現了7個????

但請注意聲音這東西,并不是越堆料越好。堆料只是好聲音的基礎,好聲需要堆料,堆料不一定好聲。

詳細的聽感評測我們后文再談,如果迫不急待,可以只閱讀黑體字看結論!斜體字表示擴展閱讀,讀讀更健康,略過也無妨。

說說1ADAC這種形態的高明之處吧:

1. 最大限度的減少了模擬信號傳輸的距離。

新鮮火熱剛出爐的數字放大和數模轉換完畢的信號經過幾cm的距離的就到達線圈,這樣就完全沒有操心線材的必要了——比最好的線材更加能保持DAC和AMP的原汁原味。

模擬信號對線材的物理特性所造成的不同頻率的頻率衰減是十分敏感的。即使線材質量非常好,對各頻率的阻抗都足夠的小,在長度達到1米以上時還是會有10db+的衰減。所以我們才說模擬線對耳機可以起到“調音”作用,或者對系統的最終素質產生影響。

而數字信號天生的抗干擾性能和異步USB音頻傳輸界面對解碼時鐘的穩定性的保持,使得1ADAC得到的數字信號也是與音頻源數據高度一致(非ASIO驅動下也僅經過一次機內DSP)。

再簡單說說USB線影響音質的問題。我不夠也不是權威,所以我無法告訴你:這是個玄學命題還是科學命題。以我個人的理解來說說看吧:

數字音頻信號由于時鐘關系對同步傳輸無疑是有影響的:發送端的時鐘抖動、傳輸過程中微小的延遲、任何的丟包、接收端電壓的不穩都會使糾正Jetter成為影響相位的重要因素。所以同步系統中,數字信號線的品質無疑非常重要。

而異步傳輸中,只要線材質量能夠穩定滿足高碼率的傳輸即對音頻質量是無影響的。除非線材的質量太差使得傳輸速率達不到緩存中數據消耗的量,產生斷流?;蛘吒蓴_屏蔽太差,產生大量丟包和誤碼需要糾錯,影響緩存池的填充?;蛘哐訒r太高,跟不上緩存數據消耗。Jitter也是異步系統中一個影響要素,但是在異步系統中,由于DAC端的時鐘是獨立于發送端的,所以Jitter的振幅受發送端影響遠小于同步系統,可以比較容易的被排除掉。只要在接收端的緩存池中數據被消耗完之前將Jetter糾正即可——但這也取決于各種異步解決方案的考慮周全度。

打個比方吧,同步系統就好比放錄像帶,轉速不均都會導致圖像的變化與錄像帶中的原始數據不符。異步系統就像在線看視頻,只要你的帶寬夠,視頻網站出口帶寬夠,你的磁盤緩存空間夠,那么在你的播放進度追上緩沖(存)條,你都不會卡頓;一旦你家網絡的傳輸/視頻網站的服務器出口速度出現問題,你的播放進度追上了緩沖條,你就會出現卡頓。所以異步系統影響音質的要素出現的原因一般是: 硬盤讀寫占用率高(或消費級機械硬盤的內圈突發速率不足等等因素),音頻數據讀到內存再轉送出去的時候出現瓶頸——比如你用PC接PHA3播放Hi-res,這時候你開個磁盤清理或其他的磁盤讀寫多的程序,你聽到的聲音就會斷斷續續(所以PC端的Hi-res player預先把整首歌曲載入PC內存的功能就能完美避免這個問題); 你的USB線質量很差,穩定傳輸速率比音頻碼率高不了多少——比如筆者有次用一根華為手機USB線接PHA3播放Hi-res,會出現幾秒一次的雜音,因為緩存被消耗光在等待新的數據傳入;不同的異步解決方案所使用的芯片、時鐘、緩存在接收端也會產生影響,在這就不多說了。

USB線的問題爭論不休,我的個人觀點先簡單寫到這兒吧??赡芪业睦斫庖泊嬖诤芏嗾`區,畢竟我所工作的領域主要涉及網絡協議,對數字音頻協議及工作原理也是半查半猜。期待達人來糾正我的胡言亂語~

總之,我個人暫且認為,1ADAC自帶的這幾根數據線都是在數字傳輸的瓶頸之上的,不會影響音質。所以理論上,1ADAC的系統會比用更高端一點的DAC放大系統+普通線材出來的素質更好。

2. 節省了體積、重量和成本。

是不是覺得這么強的音質卻這么便宜和輕巧有那么點不科學?但仔細想想: PHA1,2,3等解碼耳放便攜一體機有相當一部分的重量在金屬外殼上; 工業設計也需要不少成本。而1ADAC的DAC放大電池這些東西都跟1A共用了外殼,相對1A來說,殼體的材料使用量并沒有增加多少,所以傳統解碼放大一體機所需要的外殼占用的成本、重量和體積這些都被大大節省了。

按鍵和功能設計介紹

1. 每次聽都需要打開和關閉的開關。比起直插耳機多了一件事要做

2. 需要在耳機上調節音量,這或許算是個不便之處?但是手機放口袋里不想拿出來時,要調節音量就會感到方便了呢。

3. 續航和發熱

續航與官方標稱相當。8小時左右。而且更讓人放心的是,開著開關忘記關時的待機耗電相當小,比起PHA2和PHA3光開著不放歌都只能達到標稱續航來說,1ADAC待機可以放上整整一天都還亮著燈。更長的待機時間我沒有測試,不清楚是不是像用同芯片的ZX1一樣,充滿電純待機可達一個多月……

發熱方面——幾乎感覺不到。好吧,其實標稱2.5W的功耗不算大也不算小,但比PHA1發熱都小是肯定的

另外在煲機的過程中發現個有趣的現象,在電腦USB供電電壓穩定的時候,可以邊播邊充電,播著播著電就滿了,簡直省心!不太清楚是否與筆者的HP 840筆記本電腦USB3.0口供電電流較大有關。但好歹是解決了PHA2會播著播著沒電,PHA3需要邊播邊額外插個2A電源適配器這樣的麻煩事。盡管說明書上,依然寫著“設備在播放時無法充電”……

4. 兼容性

使用標簽為Xperia的連接線時,與絕大多數的4.2以上安卓手機兼容,除了部分閹割掉安卓數字音頻協議的手機(比如小米等胡亂“優化”的系統,vivo也不支持但它自身DAC夠強)。蘋果手機和平板僅支持IP5及更晚些的機型,使用標簽為iPad/iPhone的Lightning連接線。蘋果IP4以更早系列雖然理論上應該支持,但由于沒有配相應的30PIN連接線,導致無法使用。筆者的同事嘗試了30PIN轉microUSB母口,然后用Xperia連接線來連接1ADAC,結果是不能工作!

5. 其他說明書沒提到的注意點

用3.5mm聽歌時,同時連接任意一個數字口到播放器,就會聽到極大的嗶哩嗶哩聲!切勿這樣做!

全數字放大天生外部電磁波干擾能力強,絕不會像PHA系列那樣,移動2G狀態的手機放在邊上時會引起滴滴滴的干擾雜音。

接電話需要取下耳機,拿起手機用機身的聽筒和話筒來通話……于是來電一瞬間,簡直覺得之前高漲的逼格全跌沒了……希望有一天,可以像完整的外置聲卡一樣可放可錄這樣就可以接電話了,又要記得不影響回放質量。好吧想得有點多,但科技的發展是不會止步的,筆者相信會有完美解決的那天。

由于沒有買1A升級線,所以我嘗試過使用多年前在小凡家買的耳放用5CM高品質對錄線來連接ZX1和1ADAC,以求直推時減少劣質原線帶來的負面影響。但是發現插不進去。1ADAC在單元端使用的插頭并且標準插頭……

佩戴

當然,由于這么多裝備在身,它的重量要比單純的耳機要重上不少,達到了300g (這個重量還是比Z7的335g要輕)。相對于耳機原型1A的225g多出了75g。重量達到300g后是否影響它的佩戴呢?如果跟1A的輕若無物般的極致舒適相比,頭梁已經可以感受到重量,并且耳朵和周圍的臉頰也有了一些觸感。不過放眼全部的便攜式封閉耳機的話,1ADAC的舒適度依然可以算是上乘。由于頭梁和耳罩的卸重設計非常均勻合理,1ADAC要比ZK,M50這一類監聽型舒適度強太多,比起同期熱門的鐵家人妻MSR7也是舒適了不止一個檔次。當然副作用是,由于夾頭力道非常小,所以隔音相對ZK要差不少。

耳墊的形狀向Z7靠攏,考慮到了耳后的凹陷。也是舒適度提升的一大關鍵。

冬天的保暖性能:比1A強,比ZK弱。ZK我長期持有過2年,14年9月才出手,所以不能再熟悉。

隔音: 比ZK弱不少,比1A略強或持平(有可能因為單元厚了點造成的心理作用)

看1A的左耳單元上布滿所有接口,而右耳單元上是電位器。推測左邊是芯片組,右側是電池的可能性較高。

由于電路和電池的重量不太可能一致,我一直在想,左右耳的單元會不會一個輕一重導致佩戴時感覺不平衡?實際一周戴下來,基本上是平衡的,算是打消了疑慮。但左耳由于被粗壯的USB線牽引,在快速走動時會感覺到微弱的拉力。

主觀聽音評測

肯定有同學會問了:這只有75g重的解碼放大一體機能好到哪去? 要知道磚們可是各種大塊頭啊。最為重要的是,加入了解碼放大一體功能后,1ADAC相較1A僅貴了200元??!它聲音真的只值200嗎?!好吧以價論聲是不對的,但讓人完全消除以價論聲的心理影響更加不可能。好吧,我們就來好好試試這個DAC部分到底有多少料。

但是,請記住我們前文提到的堆料!雖然堆料不一定素質就高,但一般不會差到哪里去。下面我們來淺嘗輒止對比下,為什么不像之前A3和Z5的評測那樣深入?因為這次是試用機不是我買的,僅僅只有10多天就還回去啦,體會不夠深刻啊555555555.

開聲和煲機

開聲非常不理想。低頻蓋過中頻和高頻,讓人覺得很悶。但也能感覺到,整個系統的解析力還是不錯的。但由于實在太悶了,筆者完全無法聽下去——難免有點開始懷疑200的DAC就這定位。再給它一次機會吧,插上電腦開煲,畢竟7個大電容呢,再加上1A也是個欠煲的貨。

1ADAC的驅動和PHA123共用,免去了再次安裝驅動的煩惱,直接用Hi-res player隨機播放曲庫煲起。前面說過了,無需擔心煲到一半沒電……

在四天四夜的煲機過程中,幾乎每天從電腦前拿起來戴上,都能感覺到變化——不知道是DAC部分的電容被煲開,還是耳機被煲開,整個系統由開聲的低頻量超強且悶,向高頻清晰的方向的不斷發展。有點不敢想,如果再多用一陣會是什么樣子。

正式開始用1ADAC的時候,我沒有聽音樂。反而是把近幾周沒看的新番全給補了。媽蛋,這感覺太爽了。等車、等人……各種零碎時間,用B站跑分畫質看新番,這音效簡直太爽了,TV上的OP何曾這么美過??!當然,也有個缺點,就是視頻中音頻的碼率不夠足導致的細小雜音和瑕疵都聽得太過明顯了。

這點,說明了1ADAC并沒有裝備DSEE HX音質自動補足升頻系統,在用網易云音樂聽320KMP3時也再次確認了這一點。

刀劍神域21話16:48的火苗燃燒聲,仿佛就在眼前噼嚦啪啦。

天使與龍的輪舞 11話,工口的龍人與皇兄喘息和滴藥PLAY,龍女侍衛尾巴纏住皇妹的PIAPIA聲,音效給力到爆(搞得人有點想試試BD愛情動作片音效了)……另外原來的OP的電子樂層次這么豐富。奈奈的聲音變年輕了許多。

重看UNICORN EP1: 杰剛隊長脫離背包噴射而來,機體由遠及近呼嘯而來的壓迫感簡直瘋!才知道UC的音效制作這么考究。

這看片效果簡直比我隨身攜帶的Z5插Z2強太多了。雖然沒接PHA3+Z7那么爽,但是簡單輕便不用被懷疑是恐怖分子??!按理說ZX1+Z5看片應該有更好的音效——但ZX1放不了B站手機端的跑分畫質又屏小,簡直憋屈!

好吧,依依不舍的說完新番,下面開始進正題,講講音樂吧。

本文的聽感著重在1ADAC自帶的DAC的評估上,所以會大量比較3.5mm直推和數字輸出得到的效果差。對MDR-1A的耳機部分感興趣的話,請大家自行查閱劉嘉明奆奆的評測。

先引用一下我的非燒同事的聽感處女作,此君長期使用iphone和PC聽歌。我在拿到的耳機第一天便與他一同聽。然后我煲機了四天后,再次借他聽時,他寫下了如下感想:

《再び!MDR-1ADAC!》

第二次試聽感受。

經驗分享(Experience):找一間空的房間,打開燈,對著廳堂,千萬別對著墻壁。睜著眼聽,千萬別閉眼睛。這樣才能感受到強烈的聲場感。

總體感受(Summary):經過差不多一個禮拜的煲機,用脫胎換骨來形容一點也不為過!純正一耳朵,之前的悶感全無,高頻解析透徹,不,應

該用通透二字。低頻沒有之前的過多強調了。聲場結像明顯,如果有機會到一個廣場上聽交響樂,感覺應該更加棒。

品味細節(Detail):

Album: TVアニメーション『戦國BASARA弐』音楽絵巻 弐~亂世、再び!~

Music: <>

開始電子音樂繞耳,貝斯環繞的非常舒服不刺耳,鋼琴的具現化的恰到好處,小提琴結像于正前靠左,竟然區分出了同樣聲部協奏的笛聲,

中期鋼琴、小提琴、中提琴的大三和弦協奏渲染聽著非常舒服。二分之一處的漸進定音镲,差點以為有人在面前用架子鼓。最后的鋼琴音色

竟然有甜味。

Episode 2.日系動漫

Album: HUNTER×HUNTER OST Vol.1

Music: 風のうた(TVヴァージョン) 本田美奈子

小制作電子音樂,聽出Studio的效果,女生嗓音延展性很好。

Episode 3.交響樂視頻

Title: OVA Mobile Suit Gundam Unicorn Vol.6 Bonus DISC - Mobile Suit Gundam UC FILM & LIVE 2012 Reader\'s Theater \'hand in

hand\'

著名的Gundam Unicorn 現場音樂會,身臨其境,各聲部辨識明顯。特別是第二場小提琴獨奏,連手指揉弦的細微聲音都能夠辨識。電子樂與

古典樂在這里結合的非常滿意,貝斯的重音不煩躁了,驚詫的發現它跟大提琴竟然可以和諧起來。

最后應要求做了Iphone 5上的3.5跟數據線的比較

數據線的聲音飽滿,聽得出工作室里的回響,歌者聲線飽滿,空靈;提琴,鋼琴的和弦配合襯托共鳴。

3.5的表現也可圈點,手機完全推的動。人聲表現還不錯,但是背后的鋼琴和提琴就略顯干癟,沒有了明顯的結像感。后期各聲部高潮時的聲音有點混雜。

別看此君非燒,但也是有被HD650,ZK, PHA2, ZX1熏(gou)陶(yin)過的真漢子!

補充點試用的幾只手機的感受

iphone6直插3.5的感受跟我同事上文一致:直推1A聽感挺不錯,通透,但是解析明顯低一檔,聲場就是一平面缺乏三維的立體感,樂器一多就Hold不住。

數字輸出到1ADAC時已經相當不錯了,妥妥的1ADAC正常水平,參見上文。但是注意,蘋果數字音頻輸出僅支持到16bit 44khz,必須通過相機套件和安橋付費版才能輸出Hi-res級音頻 —— 其實滿足音樂APP和看片已經足夠,除非你買64G或128G iphone,否則并不推薦你買相機套件和安橋播放器去播放Hi-res音樂,要知道一首Hi-res的體積也相當可怕。

同理,市面上除XperiaZ2 Z3/Sumsung S5 Note4以外的其他安卓手機也僅支持16bit 44KHZ, 繞過系統支持高碼輸出的第三方的海聽和UAP現在也還不夠成熟和普及,其他的大多數播放器更是連Hi-res都沒法正常的播更別提輸出了。所以在通過USB播放Hi-res音樂上,索尼和三棒有著原生支持24bit 192KHZ輸出的優勢,Hi-res音源相對CD級音源也毫無疑問地有著相當的提升。但筆者在借用同事的S5用自帶播放器播放一首《殘酷な天使のテーゼ(Director\'s Edit Version)》 24bit 192KHZ時出現了卡頓的情況,大約每十多秒會有一次爆音,推測有可能是SD卡速度瓶頸(我的Z2用的64G Sandisk U1級SD,不清楚同事是什么卡)或音樂播放器在linux系統中優先級不夠所導致的。

特別地,我也去家附近人少而安靜的小賣場試了Vivo Xplay3S直推1A。但鑒于小店店員的鄙視的眼神,我僅僅試了《Unicorn》24bit 48KHZ和希望の環 (WA)24bit 96KHZ。開啟HIFI模式后,感覺推力相當勁,把1A推出了比自帶DAC更強的動態,高頻也更加通透。但是低頻明顯失控,回位速度有些拖沓,這樣好處是會顯得堂音更強,壞處是層次和分離度受到了負面影響。同時解析很強但是給人很粗糙的感覺——這在希望之環的前奏十分明顯,那在左右聲道間來回穿梭的微小的悉悉索索變成了像背景噪聲一般刺耳,反而不如A17那樣基本聽不見這個細節的處理方式。推測1A換了升級線后如果能改善X3S對1A的控制力,還是能得到跟1ADAC差不多等級的素質的。另外X3S直推1A還有個底噪的問題,雖然不大,但是跟1ADAC的純凈無噪相比是個大黑點啊……事后想想有可能這里是1A有點被推過了。畢竟1A是非常易推型的耳機,相較推力,更需要穩定的控制力。所以跟X3S的素質孰優孰劣我還沒有答案,而可以肯定的是,這兩首歌在聽感上1ADAC都要比X3S+1A好很多。

所以,與絕大多數手機的PO(phone out)相比。1ADAC在硬素質上有著壓倒性的優勢,無論解析、聲場、結像、動態、瞬態等等都要遠遠超出普通手機。與標榜HIFI的手機PO相比,1ADAC的硬素質不一定占優勢,但好在不必考慮搭配和設置就已經擁有自身高適應性的良好聽感和控制力。當然1ADAC的弱點也就在于,風格已經被固定在平淡無奇的雜食向聽感上,根據聽者的聽音取向,很容易被某些風格獨特的耳塞或便攜耳機取代——即使作為前端的手機素質并不怎么樣。

直營店內用A17和1ADAC對比

NFC弄了半天也沒傳成功一首歌,被手機慣壞了,所以只能用店內歌曲將就一下了……另由于時間有限,僅在店內待了三個小時,所以此段僅供參考,但大的結論應該差不了太遠。為了降低線材的影響,使用了店內的1A單端升級線。

A17+1A 3.5mm的人聲更加貼面。樂器成為氛圍的陪襯,讓你注意力能更多的集中在欣賞人聲上。

但是說真的這歌真的挺一般,錄音混音水準也一般般啊……

古典:卡門幻想 爵士:Take five

明顯感到A17+1A相對1ADAC的動態受限,縱向聲場被拉得比較平,另外空間的空氣感也縮得可有可無。

1ADAC,動態提升不少,瞬態屌爆。聲場縱向層次強,橫向比A15有收擾。樂器余音在空間中擴散的空氣感顯得空間很大。1ADAC層次更佳。但背景有點臟。

仿佛是用高ISO拍攝現場,A17用高級別的降噪效果摒棄了不明顯的細節(仔細聽還是隱隱的還是若有若無,所以背景也沒那么干凈),突出了主音,聽感更悅耳。而1ADAC保留了全部的細節和層次但顯得有噪點。

于是可知,A17比起追求素質更注重聽感,而1ADAC則相反。雖然1ADAC在聽感方面確實不如1A那般充滿悅耳濃郁的味道,但由于素質均衡,分離度和層次好不少,更加適合雜食,并且能滿足大編制的入門需求。

1ADAC連接ZX1數字解碼與ZX1的PO口進行詳細對比

有些地方使用了Z5來進行比較。雖然這樣對塞子不太公平,但畢竟Z5是價位高得多的,同時又難得有“脫塞感”的塞子??!

照例先是曲目:

《金色的追憶》16bit 44KHZ

小號在前方偏右30度左右的地方,而ZX1+1A是在偏右45度處。鼓和镲片的瞬態感超強使得氣勢很足!但似乎動態并沒有太大起伏。

《Monster Hunter 4》 16bit 44KHZ

開頭零星的樂器,距離縱向遠近各不相同的感覺超過任何塞子系統。開頭不久從少量樂器到樂團齊奏那一段過渡非常自然寬松。舞臺(Sound stage)被一定程度地抬高,右側的大號隊仿佛站在很高的地方。左側小提琴跟聽者站在相同的高度上。最后在的大鼓又仿佛沉到了心底。樂器的分離度算得上上佳,但要想在齊奏時分辨個別樂器的像依然有些吃力——而ZX1在這點上做得會好很多。

《カラフル》24bit 96KHZ

從ZX1上換過來,人聲就像被踢出1米。節奏速度感很強,點到即止,絲毫不拖沓。換氣的聲音沒有Z5那般真切啊,不過也不能太過苛求。

1:45~1:57右側有一段距離較遠的電吉他SOLO的伴奏,在1ADAC上感覺被強調了——因為鼓點和貝斯量感的削弱。镲片的泛音延伸感不夠強。

《勿勿那年》16bit 44KHz

女聲空靈感不錯,但不夠甜。吉他和拔弦的高頻泛音帶來的空氣感很強,手指撫動的感覺也很好。換到ZX1,大提琴的低頻氛圍漲了好多,吉他的低頻基音強了很多,镲片帶動架子的晃動雜音也被解析和放大了出來(這雜音,不換線的A3和Z5根本聽不到,換了線的Z5開大了聲音可以聽清楚,換線A3依然有些隱約)。

《Unicorn》24bit 48KHZ

镲片很遠,小號稍近,小鼓隊在前,大鼓隊在后,每排樂器中間相隔超遠。雖然樂隊橫向排列稍顯局促,但空間感還算及格?;旧衔枧_樂隊呈奇葩的橢圓為底面的橢圓柱體分布:左右緊,前后分隔遠,高低位置明確。

[四月は君の噓 僕と君との音楽帳] 24bit 96KHZ里的《01 ベートーベン:ピアノ?ソナタ第14番 _月光_ 第3楽章》

鋼琴聲非常清脆,這妥妥地動鐵味解析感啊。鋼琴數鍵齊按的重音沖擊力沒有換線Z5+ZX1系統那么強,但重音那個音節里聲音的分解度很高??偹悴煌鼤r刻提醒著你,它有著身為大耳特有的那種從容感。

希望の環 (WA)24bit 96KHZ

這首歌的前奏部分非??简灲馕隽?。20秒左右開始前奏部分有很小聲的從左到右從右到左環繞的悉悉索索作響的電子配樂,ZX1+Z5基本聽不見,ZX1+升級線Z5聽得很清楚,但聲音極小與主旋律動態差距巨大。而1ADAC這個聲音非常明顯,與主旋律音量差距小很多,仿佛生怕你漏掉了這個細節一般。ZX1+1A的組合,這個聲音更明顯,與主旋律的音量差還會更大一點。這就說明1ADAC的系統動態是經過了相當的壓限。

仔細聆聽,反復AB,還是可以感覺到ZX1的解析力強于1ADAC的DAC,ZX1并沒有因為少三個OS-CON就比1ADAC少了素質??梢韵胂筮@三個多出來的OS-CON是為了提高功率儲備而準備的,但過多的推力提升,又沒辦法兼顧素質——恐怕要想雙全只能進一步犧牲便攜性,這又與1ADAC的產品定位不符了。所以妥協有時也是一種必需。(這樣看來,這塊S-master HX根據外圍搭配不同,可以玩出的花樣相當多……)

自帶DAC的很多余音和擴散感都沒有ZX1那么顯眼,但擴散的空間感是不如自帶DAC的。高頻延伸感不如ZX1。ZX1直推橫向聲場變得開闊了一點,縱向聲場回撤很多,基本成了正圓形分布。ZX1的控制力也比1ADAC要好,在MH4這種大編制的音樂中絲毫不亂。奇怪的是,盡管明確的知道1ADAC推力比ZX1 PO口要大,但動態依然小于ZX1 PO??梢韵胂?,如果用上升級線的1A+ZX1恐怕比1ADAC的素質會好更多。這方面也可體現出1A的易推性相當不錯。

是在ZX1作前端時,最明顯的一個下降就是瞬態,低頻的響應和收攏變慢了很多顯得異常過量,但好在完全沒有影響ZX1優異的層次和分離度。ZX1直推另一個下降點是氣勢和寬松感。按說動態不如ZX1,氣勢不應該有那么足才對。但是1ADAC有另一大殺手锏,那就是結像形體非常大:如果說ZX1直推1A和Z5對镲的結像是一個盤子,那么1ADAC的镲就是一臉盆!這就是強大而具有一定控制力的推力給予的benefit吧!

總結下1ADAC的總體走向

耳機自帶DAC三頻分布越煲越趨近平衡。如果與ZX1+1A部分插 3.5mm劣質原線(1ADAC的原線比1A原線更渣更悶……)的系統那種徹底的暖向動詞打次占主導相比,1ADAC系統更加接近中性。三頻沒有明顯的短板和突出。

低頻響應很強,但是卻總覺得偏冷。低頻下潛不會像ZX1那樣一潛到底,而是集中在凝聚層上。瞬態很強很強。比在ZX1上1A的低頻瞬態快太多,快到鼓皮的振動有點敲鐵皮般的單單元動鐵耳機質感——這恐怕是低頻量不少卻顯冷的一個重要原因。而低頻向中頻和高頻自然的過渡感,卻明顯向我聲明它是只堂堂的動圈耳機。

中頻有一點索尼傳統的流行音染,但應該是這批新貨中染色最不明顯的。主要突出了密度感和細節。人聲不算近,但有點血盆大口的感覺。女聲向年輕清亮方向發展;男聲如果有沙啞感會異常明顯。齒音若有若無,比A3多,比煲開的EXK少。

高頻亮度越煲越亮??傮w在量感上應該還是少于低頻的,與中頻持平。由于此處解析非常高,所以可以顯現出一定的弦樂空氣感。

超高頻的延伸性沒有太突出的密度感,但也夠用了。值得注意的是1A的超高頻延伸性能不錯,但不如ZX1直推那么能持續維持纖細的空氣感。曲線可能在那里是非常平整而緩慢的衰減,沒有太大波動。

1ADAC那“僅加價200”的DAC和放大部分整體解析可說相當強悍,比A17強一檔,也明顯強于大多數的千元檔國磚,與二千元以上檔就不必比了。整個系統解析甚至強于Z5/A3原線+ZX1, 但明顯弱于升級線Z5/A3+ZX1(該說Z5 A3原線什么好……)。但是聲音的密度不那么充足,沒有Z5和Z7那種無論低中高頻都能推著耳膜鼓動的氣流感(這個比較是不是跨級太大了)。

聲場(Sound Stage)橫向局促,只比ZK配PHA2稍闊一點,比A17直推1A都窄;但縱深非??鋸?,是筆者聽過的任何塞子系統都無法企及的深;高度感不錯,有點向著Z7的模樣靠攏,但始終還是矮了不少。

空間感(Sound field),音樂廳的感覺還是有的,同時四面八方的輕微空氣感一定程度上彌補了舞臺橫向排列的不足。

聲場的縱深和印象強烈的空間感絕對是讓你一耳朵跟手機區分最大的地方。

動態有非常明顯的壓限感,但氣勢依然強于ZX1這類高素質低推力的播放器。這主要得益于1ADAC系統極強的瞬態形體巨大的結像感。不過這種瞬態也是前面說的低頻猛卻還是感覺冷的元兇,是否喜歡就要見仁見智了。

樂器分離度和層次感在與A17相當,但由于1ADAC保留了更多的細節,所以樂器的分辨度比A17要好很多。在提琴協奏時能讓你一耳朵分辨出琴的數量,但在面臨真正的大場面時還是會有些捉襟見肘。

這套系統的聽感,似乎讓我感到了一股ZK搭配D100時那種“監聽的氣息”——把小的細節放大,把各種高密度的聲音一股腦的灌入耳中,用不錯的控制力幫你把他們分離,由你自己選擇聽哪些東西。這樣的搭配顯得很雜食,但缺點是過大過于集中的信息量會令聆聽者容易疲憊。

尾聲

1ADAC是如此地單純的音頻產品:不必操心選擇和搭配,直接用市面上90%型號的手機作轉盤就可以輕易得到的一套,包涵了解碼、放大、耳機在內的完整的音頻系統。你完全不必考慮攜帶一塊類似PHA123類似的額外磚頭來承擔解碼和放大的作用。整個系統看起來就跟普通的手機+耳機并無太大區別,非常便攜。整個音頻系統都被緊湊地裝在一個低調內斂卻絕對稱得上美觀的耳機中。身為外觀黨,光是看到它,腦放都忍不住多開了兩檔。

即使你不開腦放,我也可以十分肯定地告訴你——如果不算手機的價格(畢竟手機人人都有),1ADAC在2000元的系統中,硬素質屬于近乎無敵的存在,甚至壓過絕大多數的1500前端+1500耳機(目前沒想到例外),但無法壓過不太坑的1500級隨身解碼磚(如PHA1)+1500耳機。所以將1ADAC稱為入門級HIFI系統并不為過。

當然索尼的老毛病就是,永遠留給你遺憾。這次1ADAC沒有裝備DSEE HX,再加上監聽的風格,令有損音源的缺陷過于放大。雖然我明白DSEE HX會使續航打上7折,但我更在乎跟手機搭配時,有損的音源的使用率給我帶來的不悅。于是,我只能寄望于下一次的進化了。

好東西就難免會被跟風——截止發稿,飛利浦也火速發布了一款同類產品??梢韵胂笪磥硗惍a品會越來越多,聲音的風格也會越來越多樣。如果你想要這樣易于搭建的系統,卻又不喜歡1ADAC的聲音風格,也不會感到無奈了。這也正表明索尼音頻部門在被邊緣化的今天,依然保持著那份昔日巨的驕傲——他對自己開創的新形態音頻產品總是持開放態度,就如同3.5mm標準、懸掛式開放單元、斜置->垂直放置動圈單元、……等至今受用的索尼創造一樣。寬容地直面競爭,壯大一個市場,讓消費者永遠從革新中獲得更多的快樂。

這種全新的玩法讓我們有了更多的時間在欣賞音樂本身上,而非花大把的時間和金錢在系統的搭配的彎路上不斷尋覓。同時也在音頻解決方案上,給予手機制造商們一個新的出路——不必再刻意追求把自己不擅長的HIFI集成到手機,只要讓手機支持數字輸出24bit 192KHZ就可以了。不知未來會不會有手機廠商想到捆綁銷售這類入門HIFI級解放耳放的耳機呢?

以上就是關于有派米手機pos機,將手機帶入HiFi之門的知識,后面我們會繼續為大家整理關于有派米手機pos機的知識,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轉發請帶上網址:http://www.bangarufamily.com/newsone/94714.html

你可能會喜歡: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自發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現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的內容, 請發送郵件至 babsan@163.com 舉報,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